发布时间:2025-10-17 11:22:18    次浏览
对于27岁的豫东妹子张秋杰来说,现在的生活“真真的想不到”。 和很多农村孩子一样,张秋杰17岁便赴外打工,家庭的困窘并未得到多大改变。五年前,她返回家乡商水县阿尔本制衣公司,一步步干到工长,目前月收入七八千元,不仅把家里的债务全部还清,还供弟弟上了大学,帮他盖了新房,娶了新娘。 如今在周口,很多年轻人像张秋杰一样,“离土不离乡,家门口挣吃喝”,实现了就业创业梦想。这一切,都源于周口正在发生的固农强工产业大变革。 文/本报记者 王俊本 李兵 赵春喜 刘晓阳曾经的周口地处偏远,交通闭塞,外地人望而却步不愿去,本地人挤破脑袋要冲出“大平原”。而今,公、铁、水、空立体交通网络逐渐形成,地处豫东南,对接长三角,周口区位优势日显,边缘变前沿,后卫变前锋,沙颍两岸活力四射。 全市生产总值由“十一五”末的全省第9位到连续三年稳居全省第5位;粮食生产“十二连增”,稳居全省第一;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连续18个月增速全省第一。这里有亚洲最大的独立核算面粉加工企业,有亚洲最大的乳酸生产研发基地,有全国最大的差异化纱线生产线……在刚刚闭幕的中共周口市第四次党代会上,周口市委书记徐光指出,过去五年,周口探索出一条符合本市实际的工业化、城镇化与粮食安全“双赢”的发展路子,要坚持完善行之有效的思路举措,坚定不移实施周口崛起方略,开创周口发展新局面。观势:“三大优势”汇发展动力“静以观形,动以观势。”比较优势、潜在优势、后发优势,这三大优势如三川汇流,激荡起周口发展的强劲动力。 总投资5亿元的南通阿尔本制衣落户商水,ZARA、HM、优衣库等国际品牌服装有了“商水制造”。企业董事长吴丽霞坦言,选择商水,看中的就是当地丰富的劳动力资源。依靠人力资源、农业资源和工业基础,周口培育了食品加工、纺织服装、生物医药三大支柱产业和装备制造、电缆电气、新型建材三大高成长性产业,产业集聚区、服务业“两区”、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等比较优势蓄势待发。 通用机场项目开建,周口将成“空中通途”;郑合高铁开工建设,周口迈入“高铁时代”;五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,独特的内河航运通江达海,立体交通网络潜在优势厚积薄发。从电子数据线到新能源汽车充电桩,周口凯旺电子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,订单不断。政府搭台、企业唱戏,周口承接产业转移新签约项目数量位居全省前列。沿海产业转移的巨大空间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蕴含的潜在商机,使得周口后发优势全面迸发。 探路:优化结构谋发展方向“不自见,故明;不自是,故彰。” 作为传统农区,周口的基础差、底子薄、欠账多,尤其工业短板较为明显,长期积累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、内生动力严重不足。在稳定粮食生产和注重生态文明的前提下,周口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?省委书记谢伏瞻在周口调研时强调,要走好农区工业化发展新路子,充分发挥工业的比较优势,进一步加大工业化发展步伐,以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业发展。 在太康四通锅炉生产车间,传统小炮楼式的土锅炉,变成了一个个仅有几立方米的小型“太空舱”。公司总经理冯坤自豪地介绍:“这个燃气锅炉是全自动的,体积只有原来的1/3,能源消耗只有原来的1/2;过去30分钟才出蒸汽,现在只需3分50秒。因为需求太旺,很多订单都来不及生产。”10月11日上午,记者来到位于周口中心城区的华耀城,这里人员川流不息,物流车辆络绎不绝。在一家彩妆店内,服务员赵伟华正忙着给安徽批发商装运货物。“一座华耀城,一个新周口”,不久的将来,华耀城将成为豫东南最大的现代化综合商贸物流中心,可带来4万个创业机会,10万个就业机会。“十二五”期间,周口产业结构实现了从“二一三”到“二三一”的历史性跨越。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,做优农业、做强工业、做大服务业成为周口的发展方向。借力:开放创新增发展活力 “明者因时而变,知者随事而制。”10月11日,位于太康县产业集聚区的通泰纺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,清花、梳棉、头并……棉纱在进口生产线上被自动捻搓。公司总经理李阳光告诉记者:“以前生产一万纱锭大概需要100人,现在智能化生产仅需15人,年底上马的新设备只要俩人就够了。”在太康,除了技术的不断升级外,纺织产业链条也逐渐形成。园区企业与国内外高端品牌“联姻”:纪梵希、迪奥等国际女装品牌的布料供货商是鸿文纺织,天顺纺织成为优衣库订单生产基地,万利源棉业成为雅戈尔的供货商……“开放带动要主动‘傍大腕’,紧盯世界500强、国内百强、行业十强,通过组建新的企业集团和跨地、跨国公司,实现借力发展、高端发展、快速发展。”周口市市长刘继标说。“十二五”期间,富士康、娃哈哈、正大集团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扎根周口,五年外贸出口总额是“十一五”期间的两倍。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。紧紧依靠技术创新,实现工艺创新、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,才能适应新常态。“十二五”期间,周口荣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0项,工业领域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实现“零”的突破。金丹乳酸用玉米做原料生产乳酸系列产品,实施了100多项技术创新项目,打破了国外对我国在该领域的核心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,生产规模达到亚洲第一、世界第二。天豫薯业依靠技术创新改进15道红薯深加工工序,使淀粉纯度由过去的不足60%提高到现在的99.99%,刷新了全国纪录,产品远销海外,把“土产品”做成了“洋产业”。一手抓开放带动,一手抓创新驱动,周口发展步履铿锵,活力迸发。谋局:“双轮驱动”助转型升级 “博观而约取,厚积而薄发。”加快实现周口崛起,首要在发展,根本靠发展。要把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作为大逻辑,发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抢抓产业转移和新一轮产业变革“两个机遇”,强化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“双轮驱动”,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。10月12日,在沈丘县产业集聚区新华雪啤酒生产车间,只见一听听啤酒沿着自动传输带向成品包装线集中。该企业总经理杨波告诉记者,以前厂区都是人,现在厂里人很少,生产流程智能化、生产工艺先进化,企业实现了华丽转身。 引进日本OTC焊接机器人和美国海宝数控等离子切割机,太康锅炉在焊接方法、卷圆精度、切割成型效率等方面得到很大提高,从作坊生产到智能制造,工艺流程发生了质的转变。现在的周口,百舸争流。传统支柱产业以技术创新、产品创新为切入点,提质增效,扩大、延伸产业链条;高成长性产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,加强质量品牌能力建设,加快培育核心竞争力。“为者常成,行者常至。”千万周口人民拼搏向上,勇毅笃行,在固农强工的基础上,激流勇进,跨越崛起!来源:河南日报策划:张光辉 庞向辉统筹:李东红责编:李静媛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,下载金水河客户端,更多精彩内容随时更新!觉得不错,请点赞↓↓